计算机网络:TCP/IP基础篇(一)

TCP/IP模型 应用层 :比如 HTTP、FTP、Telnet、DNS、SMTP等 传输层: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支持 TCP 和 UDP,TCP是分段的(Segment),但是一台设备上可能会有很多应用在接收或者传输数据,因此需要用一个编号将应用区分开来,这个编号就是端口 网络层:网络层最常使用的是

TCP/IP模型

应用层 :比如 HTTP、FTP、Telnet、DNS、SMTP等

传输层: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支持 TCP 和 UDP,TCP是分段的(Segment),但是一台设备上可能会有很多应用在接收或者传输数据,因此需要用一个编号将应用区分开来,这个编号就是端口

网络层:网络层最常使用的是 IP 协议(Internet Protocol,IP 协议会将传输层的报文作为数据部分,再加上 IP 包头组装成 IP 报文,如果 IP 报文大小超过 MTU(以太网中一般为 1500 字节)就会再次进行分片,得到一个即将发送到网络的 IP 报文。

网络层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,世界上那么多设备,又该如何找到对方呢?因此,网络层需要有区分设备的编号。

我们一般用 IP 地址给设备进行编号,对于 IPv4 协议, IP 地址共 32 位,分成了四段(比如,192.168.100.1),每段是 8 位。只有一个单纯的 IP 地址虽然做到了区分设备,但是寻址起来就特别麻烦,全世界那么多台设备,难道一个一个去匹配?这显然不科学。

因此,需要将 IP 地址分成两种意义:

  • 一个是网络号,负责标识该 IP 地址是属于哪个「子网」的;

  • 一个是主机号,负责标识同一「子网」下的不同主机;

怎么分的呢?这需要配合子网掩码才能算出 IP 地址 的网络号和主机号。

知道了子网掩码,该怎么计算出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呢?

举个例子,比如 10.100.122.0/24,后面的/24表示就是 255.255.255.0 子网掩码,255.255.255.0 二进制是「11111111-11111111-11111111-00000000」, 24 个1,为了简化子网掩码的表示,用/24代替255.255.255.0。

将 10.100.122.2 和 255.255.255.0 进行按位与运算,就可以得到网络号

将 255.255.255.0 取反后与IP地址进行进行按位与运算,就可以得到主机号。

在寻址的过程中,先匹配到相同的网络号(表示要找到同一个子网),才会去找对应的主机。

IP 协议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路由。实际场景中,两台设备并不是用一条网线连接起来的,而是通过很多网关、路由器、交换机等众多网络设备连接起来的,那么就会形成很多条网络的路径,因此当数据包到达一个网络节点,就需要通过路由算法决定下一步走哪条路径,路由器寻址工作中,就是要找到目标地址的子网,找到后进而把数据包转发给对应的网络内

网络接口层(数据链路层)

生成了 IP 头部之后,接下来要交给网络接口层Link Layer)在 IP 头部的前面加上 MAC 头部,并封装成**数据帧(Data frame)**发送到网络上。

IP 头部中的接收方 IP 地址表示网络包的目的地,通过这个地址我们就可以判断要将包发到哪里,但在以太网的世界中,这个思路是行不通的。

什么是以太网呢?电脑上的以太网接口,Wi-Fi接口,以太网交换机、路由器上的千兆,万兆以太网口,还有网线,它们都是以太网的组成部分。以太网就是一种在「局域网」内,把附近的设备连接起来,使它们之间可以进行通讯的技术。

以太网在判断网络包目的地时和 IP 的方式不同,因此必须采用相匹配的方式才能在以太网中将包发往目的地,而 MAC 头部就是干这个用的,所以,在以太网进行通讯要用到 MAC 地址。

MAC 头部是以太网使用的头部,它包含了接收方和发送方的 MAC 地址等信息,我们可以通过 ARP 协议获取对方的 MAC 地址。

所以说,网络接口层主要为网络层提供「链路级别」传输的服务,负责在以太网、WiFi 这样的底层网络上发送原始数据包,工作在网卡这个层次,使用 MAC 地址来标识网络上的设备。

当键入网址后,到网页显示,其间发生了什么

1. url解析

输入url解析出要访问的web服务器和文件名,根据此生成http请求,请求报文:

2. 查询服务器域名对应的IP地址-DNS

域名的层级关系类似一个树状结构:

  • 根 DNS 服务器(.)

  • 顶级域 DNS 服务器(.com)

  • 权威 DNS 服务器(server.com

根域的 DNS 服务器信息保存在互联网中所有的 DNS 服务器中。

这样一来,任何 DNS 服务器就都可以找到并访问根域 DNS 服务器了。

因此,客户端只要能够找到任意一台 DNS 服务器,就可以通过它找到根域 DNS 服务器,然后再一路顺藤摸瓜找到位于下层的某台目标 DNS 服务器。

域名解析流程:

  1. 客户端首先会发出一个 DNS 请求,问 www.server.com 的 IP 是啥,并发给本地 DNS 服务器(也就是客户端的 TCP/IP 设置中填写的 DNS 服务器地址)。

    1. 本地域名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,如果缓存里的表格能找到 www.server.com,则它直接返回 IP 地址。如果没有,本地 DNS 会去问它的根域名服务器:“老大, 能告诉我 www.server.com 的 IP 地址吗?” 根域名服务器是最高层次的,它不直接用于域名解析,但能指明一条道路。

  2. 根 DNS 收到来自本地 DNS 的请求后,发现后置是 .com,说:“www.server.com 这个域名归 .com 区域管理”,我给你 .com 顶级域名服务器地址给你,你去问问它吧。”

  3. 本地 DNS 收到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地址后,发起请求问“老二, 你能告诉我 www.server.com 的 IP 地址吗?”

  4. 顶级域名服务器说:“我给你负责 www.server.com 区域的权威 DNS 服务器的地址,你去问它应该能问到”。

  5. 本地 DNS 于是转向问权威 DNS 服务器:“老三,www.server.com对应的IP是啥呀?” server.com 的权威 DNS 服务器,它是域名解析结果的原出处。为啥叫权威呢?就是我的域名我做主。

  6. 权威 DNS 服务器查询后将对应的 IP 地址 X.X.X.X 告诉本地 DNS。

  7. 本地 DNS 再将 IP 地址返回客户端,客户端和目标建立连接。

3. 应用程序委托协议栈工作

应用程序(浏览器)通过调用 Socket 库,来委托协议栈工作。协议栈的上半部分有两块,分别是负责收发数据的 TCP 和 UDP 协议,这两个传输协议会接受应用层的委托执行收发数据的操作。

协议栈的下面一半是用 IP 协议控制网络包收发操作,在互联网上传数据时,数据会被切分成一块块的网络包,而将网络包发送给对方的操作就是由 IP 负责的。

此外 IP 中还包括 ICMP 协议和 ARP 协议。

  • ICMP 用于告知网络包传送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以及各种控制信息。

  • ARP 用于根据 IP 地址查询相应的以太网 MAC 地址。

IP 下面的网卡驱动程序负责控制网卡硬件,而最下面的网卡则负责完成实际的收发操作,也就是对网线中的信号执行发送和接收操作。

Comment